【肝癌致命】54萬港人染乙型肝炎病毒!2020年最新香港政府防治措施

致命肝癌 54萬港人染乙型肝炎病毒

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,肝癌是香港第三大致命癌症,約有1,500人死於肝癌,其中約有54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,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則有約22,000人,兩種病毒都有機會導致肝硬化,甚至肝癌。研究顯示,香港超過70%的肝癌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,本文將列出引起肝炎的成因及預防方法。

肝炎病毒是什麼
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體,分為甲型肝炎病毒 、乙型肝炎病毒、丙型肝炎病毒、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,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是通過腸道感染,其他類型則透過密切接觸、血液、體液和注射方式傳播。 

乙型肝炎傳播途徑
香港超過70%的肝癌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,病毒可存留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,並通過下列3個途徑傳播,包括:

1.      分娩期間傳給嬰兒
2.      血液接觸(包括直接接觸帶病毒血液、與患者共用物品如牙刷、剃刀及指甲鉗、甚至受污染針筒、帶病毒的工具如穿耳孔、紋身、針灸、或輸入受病毒污染的血液
3.      性接觸

乙型肝炎病徵、常見症狀
乙型肝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、食慾減退、嘔吐、噁心、腹痛、眼白變黃、小便變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。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,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,而患者當中出現症狀的比率甚少(5歲以下兒童只有5%,成人則有3060%)。 

無論有無相關症狀,大部份人都會變成慢性帶菌者,當中有95%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,而成人患者則是510%。因而會或於日後患上慢性肝炎、肝臟永久損壞甚至是肝癌。 

丙型肝炎病徵、常見症狀
丙型肝炎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徵,其肝功能指標多為正常或輕度異常。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,丙型肝炎的常見症狀包括,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眼白變黃、小便呈茶色或深褐色,有患者會感到右上腹不舒服,低熱,體重減輕、肌肉關節痛、睡眠不佳等。 

根據世衛(WHO)最新資料顯示,全球估計約有7,100萬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,丙型肝炎(丙肝)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感染,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週的輕微病症到終身嚴重疾病不等,2016年約有39.9萬人死於丙型肝炎。 

預防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
香港政府於今年推出多項針對預防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措施,是香港首份針對肝炎防治的《2020-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》。政府指,由於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,故《行動計劃》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預防母嬰傳播。計劃包括:

1. 繼續為孕婦進行乙肝篩查
2. 繼續為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的安排 
3. 為合適的嬰兒安排注射疫苗後的血清測試,以達致「無乙肝新一代」的目標,預計每年約有3,000名嬰兒需要接受血清測試 
4. 進一步擴闊醫管局藥物名冊,10月10日起為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提供可「斷尾」的口服藥物治療 
5. 增撥7,000萬元,合共每年投放1億2千萬元購買直接抗病毒藥物以治療丙型肝炎,預計每年惠及1,700名丙型肝炎病人

分享在 facebook
分享在 twitter
分享在 linkedin